严格执行防控管理,积极推进换季维护
內部空間分成三個區塊。
然而,兩次大戰卻使得柏林必須在壯年時期顛沛流離,遠離容不下猶太人的納粹和蘇聯兩大政權。回到台灣,二○一四年太陽花運動之後的公民參政意識開始逐漸高漲,但這樣的熱情卻沒有得到有效的運用或疏導。
柏林認為,當代政治家或社會科學家往往會犯一個嚴重的錯誤,那就是將看似合理的教條或社會理論硬套在不適合的時代或社會當中。柏林出生於沙皇俄羅斯統治下的領土,早年體驗過歐洲文明最強盛的階段。這半年下,隨著輿論圈轉趨平緩、注重經營社會風向,以及民進黨政府在內政外交上努力反轉社會對其固有的印象後,這樣的焦慮感似乎受到了不少的改善。早在上個世紀中期,便有許多知識份子有感於兩次世界大戰對人類文明所帶來的嚴峻災後,而提出類似的反省。柏林認為這便是俾斯麥具有相當敏銳的現實意識,才能使他在重要的歷史時刻選擇了代價小且容易成功的政治決斷。
這本論文集的首篇文章〈現實意識〉,所要講述的便是一種人要認識他的時代所必須具備的判斷能力。見諸世界歷史,不論哪個國家,都有過這樣的過程皇家植物園的圖書館是世界上植物學參考書籍最豐富的圖書館之一,圖書、手稿和期刊等共有50多萬冊,涉及語種90多種。
文:Gene 植物和動物相比,可能顯得太人畜無害,靜悄悄地現身你身旁,除非花枝招展,否則有時候不大有存在感。《英國皇家植物園巡禮》以皇家植物園過去和現在工作為例子來描繪科學發現的旅程,述說了皇家植物園的科學家、園藝師、志工和嚮導的功勞,以及來自其他機構的歷史學家和植物科學家的貢獻。這些植物大都按科屬種植,並適當根據生態條件配置宿根草本或球根花卉,園內數十座造型各異的大型溫室,更是名聞遐邇。當收藏品由林奈的繼承人妻子出售時,著名的植物學家兼皇家學會(Royal Society)會長約瑟夫.班克斯爵士(Sir Joseph Banks,1743─1820)力勸史密斯收購,不但在史密斯建立偷敦林奈學會方面給予全力支持,並成為新學會的首批榮譽會員之一。
皇家植物園的歷史可追溯到1759年,當時威爾斯親王腓特烈(The Prince Frederick, Prince of Wales,1707─1751)的遺孀奧古斯塔王妃(Princess Augusta of Saxe-Gotha,1719─1772),派人在所住莊園中建立了一座占地僅3.5公頃的植物園,這便是最初的皇家植物園。皇家植物園不時展出許多由植物而啟發靈感的藝術品,我去參觀時展出的是美國玻璃藝術大師Dale Chihuly的許多作品。
1788年林奈學會的創立源自詹姆斯.史密斯爵士(Sir James E. Smith,1759─1828)購買林奈的標本、書籍和通信收藏品的契機。皇家植物園除了活體,在標本的製作和收藏上也領先全球。作者凱西.威里斯(Kathy Willis)是現任英國皇家植物園主任,卡洛琳.弗萊(Carolyn Fry)是英國皇家地理學會雜誌(Geographical magazine)前主編。在這個世界上植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方,可以看到藝術、科學和自然的完美結合,Chihuly令人眼花繚亂的玻璃雕塑,把花園和溫室變成現代室內外畫廊空間。
《英國皇家植物園巡禮》的故事始於1753年,林奈(Carl Linnaeus,1707─1778)為植物建立命名系統,也唯有建立這套分類系統,辨識不同物種、植物的科學研究才成為可能。植物園規模龐大,可以逛上一整天。皇家植物園蒐藏之豐,堪稱世界之最。一部分作為公園,一部分作為科研機構的「植物園」概念,就是在皇家植物園誕生的。
林奈是瑞典人,可是他的遺物大部分收藏在倫敦的林奈學會(Linnean Society of London)。除了讓各國遊客參觀遊玩,讓當地人踏青、跑步、野餐、溜狗、溜小孩之外,皇家植物園其實是領導並且作出多項科學突破的研究機構。
Photo Credit: Gene 到皇家植物園去參觀,最主要是為了朝聖,所以我先讀了《英國皇家植物園巡禮:走進帝國的知識寶庫,一探近代植物學的縮影》(Plants: From Roots to Riches)這本科普書。現在他們成了脫歐的日沒落帝國,世界上很多地方的生態環境已面目全非,保育工作也變得愈來愈刻不容緩。
這個概念在世界各地開枝散葉,形成了一個盤根錯節的植物研究機構網路,繪製、描述和研究地球上各種各樣和豐富的植物生命。皇家植物園一直為世界各個角落的科學家提供了重要的標本以及資訊交換。這是從英國廣播公司電台4(BBC Radio 4)的一系列節目集結成書的。到了1840年,皇家植物園移交給政府管理,並逐步對公眾開放。邱園(Kew Gardens)座落在英國倫敦西南郊的泰晤士河畔列治文區邱,原是英國王家園林,收了約五萬種植物,約占已知植物的七分之一,目前是聯合國認定的世界文化遺產。以後,經王家的三次捐贈,到1904年,皇家植物園的規模已達到了121公頃。
真菌標本館建於1879年,收集了80萬份真菌標本,3.5萬份是模式標本,作為資訊網絡中心,皇家植物園已成為全世界的植物學家和真菌學家進行學術交流的平台皇家植物園不時展出許多由植物而啟發靈感的藝術品,我去參觀時展出的是美國玻璃藝術大師Dale Chihuly的許多作品。
真菌標本館建於1879年,收集了80萬份真菌標本,3.5萬份是模式標本,作為資訊網絡中心,皇家植物園已成為全世界的植物學家和真菌學家進行學術交流的平台。到了1840年,皇家植物園移交給政府管理,並逐步對公眾開放。
文:Gene 植物和動物相比,可能顯得太人畜無害,靜悄悄地現身你身旁,除非花枝招展,否則有時候不大有存在感。《英國皇家植物園巡禮》以皇家植物園過去和現在工作為例子來描繪科學發現的旅程,述說了皇家植物園的科學家、園藝師、志工和嚮導的功勞,以及來自其他機構的歷史學家和植物科學家的貢獻。
皇家植物園的圖書館是世界上植物學參考書籍最豐富的圖書館之一,圖書、手稿和期刊等共有50多萬冊,涉及語種90多種。這是從英國廣播公司電台4(BBC Radio 4)的一系列節目集結成書的。Photo Credit: Gene 到皇家植物園去參觀,最主要是為了朝聖,所以我先讀了《英國皇家植物園巡禮:走進帝國的知識寶庫,一探近代植物學的縮影》(Plants: From Roots to Riches)這本科普書。皇家植物園除了活體,在標本的製作和收藏上也領先全球。
這些植物大都按科屬種植,並適當根據生態條件配置宿根草本或球根花卉,園內數十座造型各異的大型溫室,更是名聞遐邇。棕櫚屋(Palm House)中的蘇鐵(Encephalartos altensteinii)是皇家植物園最古老的居民之一,1775年被帶到皇家植物園,與林奈的關係密切。
作者凱西.威里斯(Kathy Willis)是現任英國皇家植物園主任,卡洛琳.弗萊(Carolyn Fry)是英國皇家地理學會雜誌(Geographical magazine)前主編。一部分作為公園,一部分作為科研機構的「植物園」概念,就是在皇家植物園誕生的。
在這個世界上植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方,可以看到藝術、科學和自然的完美結合,Chihuly令人眼花繚亂的玻璃雕塑,把花園和溫室變成現代室內外畫廊空間。植物園規模龐大,可以逛上一整天。
邱園(Kew Gardens)座落在英國倫敦西南郊的泰晤士河畔列治文區邱,原是英國王家園林,收了約五萬種植物,約占已知植物的七分之一,目前是聯合國認定的世界文化遺產。《英國皇家植物園巡禮》的故事始於1753年,林奈(Carl Linnaeus,1707─1778)為植物建立命名系統,也唯有建立這套分類系統,辨識不同物種、植物的科學研究才成為可能。植物標本館於1853年建成,館藏了700萬份植物標本,代表了地球上近98%的屬,35萬份是模式標本。這個概念在世界各地開枝散葉,形成了一個盤根錯節的植物研究機構網路,繪製、描述和研究地球上各種各樣和豐富的植物生命。
皇家植物園當初設立,是為英國佬及世人展示號稱「日不落帝國」的大不列顛聯合王國國力及殖民地珍奇,不脫殖民主義的歐洲中心思維。以後,經王家的三次捐贈,到1904年,皇家植物園的規模已達到了121公頃。
皇家植物園一直為世界各個角落的科學家提供了重要的標本以及資訊交換。為了感恩植物、讚嘆植物,我趁暑假去了英國一趟,順道拜訪久仰大名的英國皇家植物園(Royal Botanic Gardens, Kew)。
皇家植物園蒐藏之豐,堪稱世界之最。皇家植物園的歷史可追溯到1759年,當時威爾斯親王腓特烈(The Prince Frederick, Prince of Wales,1707─1751)的遺孀奧古斯塔王妃(Princess Augusta of Saxe-Gotha,1719─1772),派人在所住莊園中建立了一座占地僅3.5公頃的植物園,這便是最初的皇家植物園。